从直播到共享经济,从互联网金融到AR/VR,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风口一个接一个,但伴随着狂欢的却是烧钱、恶性竞争、倒闭跑路等一连串消极音符。
除了新兴技术产业,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交界也诞生了新的产业革新机会,比如汽车后市场。
过去三年,汽车后市场规模爆发,成为新的资本跑马地。
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有望突破2亿辆大关,而2022年汽车零配件市场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,如果加上服务产业,中国汽车后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万亿。
但泡沫也随之而来。资本热钱与大批竞争者涌入之后,盲目烧钱成为行业常态,企业间恶性竞争猖獗,数十家汽车后市场B2C公司倒闭,留下来的多数仍然处在稳定商业模式的探索阶段。
冰火两重天,万亿级市场开局不利,接下来,众多汽车后市场的竞逐者们能飞跃泥泞,熬过这艰难的一关吗?

以途虎养车网为例,这家公司于2016年7月获得亚夏汽车1亿元的D轮融资,对外宣称估值50亿,暴露出的问题依然让行业警醒。
根据投资方亚夏汽车对外公告表明,截至2015 年12 月31日途虎经审计的营业收入83542.22 万元,亏损2.6490亿元,而2016年全年途虎亏损4.0583亿元。
大幅亏损与低效的成本控制脱不开关系。有媒体称,途虎在流量购买、高成本获客、广告投放、明星代言等诸多方式上都有大手笔投入,其中2017全年途虎用于购买流量的预算高达2亿元,品牌广告预算也超过1亿,全年的营销投入合计达3亿。
更令人惋惜的是,大量市场投入换来的品牌曝光却被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口碑所消弭。几年内,途虎一直负面缠身,除了被指控恶意侵权、恶意注册养车无忧商标之外,CEO陈敏本人也被媒体曝光曾因不正当竞争“取保候审”。
对于一家企业来说,CEO(或者创始人)不仅是业务领路人,更是企业意志的代表,在一定程度上,CEO的言行决定了企业的行事风格与发展路径。
最为关键的是,以途虎为代表的一批后市场电商平台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盈利模式,这也是造成持续亏损的根本症结。
一方面,“线上导流”是途虎等后市场企业交易运转的主要驱动力,随着阿里、京东等流量巨头的介入,流量红利后时代到来,之前高价获客、流量购买的模式难以为继,途虎们在线上商品销售、线上获客等方面的成本将面临极大挑战。加之京东等大企业在仓储、物流配送上的规模化优势,重点依靠产品利润的B2C后市场企业很难继续支撑目前的巨大消耗。
另一方面,汽车后市场的业务场景决定其交易来源无法通过线上全面覆盖,就近年的行业情况看,电商所解决的“目的型消费”与门店解决的“拦截型消费”相互侵蚀,线上流量费用高企之后,途虎等B2C平台开始向线下门店转嫁成本压力,导致门店利益受损,甚至“开一家赔一家”。根据测算,途虎每新开一家门店,就要分流50家合作门店的流量,老店养新店的现状,直接导致上海、浙江等地已相继出现门店退网不再续签的情况。
前有阻截,后有追兵,一旦资本供血停止,汽车后市场又该何以为继?

有观点认为,未来五年是中国汽车后市场面临转型并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。真正的爆发来临之前,市场竞逐者们需要做的是,面对市场痛点砥砺前行,而不是一味追逐热钱,不练内功傲慢短视。
(责任编辑:李伟)